推動形成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中央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
中央文明辦主任 王曉暉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并身體力行為全黨全社會樹立了典范。下面,圍繞學習總書記關于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推動社會主義家庭文明建設,談幾點認識和體會。
一、升華愛國愛家的家國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國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在家盡孝、為國盡忠始終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家國一體、家國同心、精忠報國,始終是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里的基因。千百年來,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先大家后小家、為大家舍小家,前赴后繼、不懈奮斗。特別是近年來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白衣執甲的醫護人員和無私奉獻的志愿者,為脫貧攻堅日夜堅守奮戰的基層干部,為保家衛國不惜犧牲生命的邊防官兵,一個個舍小家護大家的感人故事,生動闡釋了新時代的家國情懷。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愛國愛家是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的集中體現。我們將突出愛國愛家這一主題,進一步引導廣大家庭成員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國家觀、民族觀,把愛國與愛家統一起來,把個人理想、家庭幸福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緊緊聯系在一起,匯聚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二、建設相親相愛的家庭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和萬事興”的傳統觀念,著名唐詩《游子吟》表達的家庭情結,反映了億萬人對家庭的向往和依戀,貫穿其中的就是濃濃的親情。近年來涌現出的全國道德模范、全國文明家庭,很多都是孝老敬親、相親相愛的典型。他們身上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要求,反映著忠誠、責任、學習、公益等現代家庭理念,是相親相愛家庭關系的鮮活代表。我們將大力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和寶貴精神,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成為人們夢想啟航的出發地和加油站。
三、弘揚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的家風引領人向上向善,不良的家風卻會敗壞社會風氣,貽害無窮。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蘊含著向上向善的因子,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把家庭建設擺在重要地位,把家庭美德作為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大力倡導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在促進家庭幸福、社會和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新的時代條件下,各地各有關部門聚焦家庭教育功能,通過生活化場景、日?;顒?,引導家庭成員以德治家、以學興家、文明立家、忠厚傳家,自覺承擔應有責任,弘揚清風正氣。我們將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大力弘揚革命前輩的紅色家風,建設新時代的家風文化,引導人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中提升精神境界,以好的家風支撐起好的社會風氣。
四、實現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共建共享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體現著大家庭的溫暖,應當成為廣大家庭成員的內在追求。近年來,各地各有關部門順應城鄉家庭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新變化,廣泛開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星級文明戶等創建活動,通過生機勃勃的群眾性實踐,讓每個家庭成員都有人生出彩和夢想成真的機會,實現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在共建共享中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們將進一步發揮好統籌、協調、指導、督促的職能作用,不斷加大文明家庭創建力度,落實共建共享原則,建立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匯聚起家庭文明建設強大合力。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學習貫徹坤明同志、躍躍同志重要講話精神,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發揮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聚焦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融入家庭文明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使之在家庭中生根,在親情中升華。二是發揮文明創建載體作用。繼續開展全國文明家庭創建評選表彰活動,修訂評選標準和評選辦法,細化家庭分類和創建內容,推動工作走深走實。三是發揮文化藝術涵育作用。鼓勵創作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家庭文藝作品,加大扶持和推廣力度,讓更多文藝作品傳遞正確價值理念,展示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表現人間溫情至愛。四是發揮典型群體示范作用。結合重大主題宣傳、新聞宣傳、社會宣傳、網絡宣傳等,大力宣傳文明家庭和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先進典型,在全社會營造共建家庭文明的濃厚氛圍,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本文為王曉暉在推進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座談會上的發言)
責任編輯:盧彬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