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來賓市興賓區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通過農業農村部驗收,成為廣西首批2個通過驗收的縣(市、區)之一,這是來賓市推進漁業健康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來賓市充分利用境內西江水系河流、水庫等得天獨厚的漁業養殖優勢,加快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創建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為契機,大力發展設施漁業、稻田綜合種養、大水面凈水漁業,探索出一條綠色、生態的漁業健康養殖發展新路子,極大提升了來賓市廣大農民特別是少數民族發展特色農業的信心。
技術支撐 稻漁共生
9月22日,“中國農民豐收節”暨興賓區小龍蝦美食節在興賓區良江鎮舉辦,吸引眾多游客前來品嘗美食。據了解,此次美食節特供的小龍蝦,全部由興賓區五山鎮推廣的“淺圍溝”稻田綜合種養模式所產。
今年,來賓市借助在興賓區五山鎮建立的“桂建芳院士工作站”和“廣西興賓小龍蝦科技小院”技術支撐平臺,在廣西五關農業有限公司推廣“淺圍溝”稻田綜合種養模式,采用挖淺溝、筑埂、設網、安裝進排水設施等對稻田進行改造,并利用冬閑田反季節養殖小龍蝦,促進稻田生態種養綜合效益提升,取得穩糧、促漁、提質、增效、生態、節能的良好效果。
技術支撐,稻漁共生。目前,全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10610畝,實現年產優質稻7500噸,年產小龍蝦、禾花魚、田螺等水產品3000多噸,實現稻漁綜合總產值1.3億元,其中稻米品牌“北回桂稻”和水產品牌“三利小龍蝦”均榮獲香港STC認證。
循環養殖 一水三用
在興賓區寺山鎮王元村的一處大棚里,不見蔬菜水果農作物的影子,只見各種魚兒在一個個大型圓形池歡快嬉戲。這種新式養殖法被稱為“陸基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成本小、見效快、節能減排,適合貧困地區作為扶貧產業推廣發展,已在來賓市悄然興起。
2018年以來,通過招商引資,成功引進企業在來賓市建設陸基圓形池和集裝箱循環水生態養殖示范基地,開創來賓市陸基循環水生態健康養殖新模式。該模式的引進,解決了水產養殖對池塘、水庫等自然水域的高度依賴和漁業養殖尾水處理問題。養殖廢水通過處理后,可用于灌溉蔬菜和柑橘類水果等經濟作物,實現“一水三用”。
目前,通過示范基地與科研單位合作研發,來賓市陸基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已取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循環養殖的圓鍋底水池”“一種循環養殖的蓄水塔”“一種增氧推水器”3項實用新型技術專利。今年,來賓市已建成陸基圓(方)形池5100立方米,預計可實現年產量16萬公斤魚類,產值430萬元。目前在建的忻城縣集裝箱循環水健康養殖基地,集“產+加+銷”于一體,占地面積500多畝,建成后年產優質魚可達1.4萬噸,安排200多名貧困群眾實現就業。
用活水庫 打造示范
據統計,來賓市境內有水庫284座,總庫容61400萬立方米,加上103條西江水系河流,可供水產養殖水域面積達10334公頃,具有得天獨厚的漁業養殖優勢。
近年來,來賓市利用境內水系發達、水體豐富的天然優勢,在三利水庫、樟村水庫、清潭水庫等21座國有水庫,全面推廣大水面凈水生態漁業健康養殖。通過與第三方養殖企業合作,以修復水庫生態為前提,建立大水面生態凈水漁業核心示范區1.9萬畝。示范區運用“以漁凈水,以漁保水”技術,搭建水庫智慧水域生態資源管理系統,定期監測水庫水質,科學投放微生物制劑、濾食性魚類和小型肉食性魚類,以“輪捕輪放”的養殖模式充分發揮水庫生物資源承載力,確保水產養殖的可持續性。今年,全市大水面生態養殖面積達7.1萬畝。
多元化的漁業養殖模式以及現代化養殖技術的推廣應用,助推來賓市漁業產業健康快速發展。今年,全市水產品產量預計達6.3萬噸,同比增長7.8%。(樊榮華 巫連華 黃祥良)
責任編輯:盧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