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規超前培訓、超期收取費用、虛假廣告宣傳……日前,重慶市教委、市場監管局聯合發出文件,對學而思、新東方等培訓機構存在的課程設置、教師資質、招生收費、廣告宣傳等問題進行通報。
違規受罰,無可非議,但網民對教育培訓產業的極化態度卻耐人尋味。有人深惡痛絕,對教育培訓機構重“術”不重“道”、師資水平參差不齊、課程設置超前、費用高企等弊病大加鞭撻,甚至“欲除之而后快”;有人表示理解,對教育機構的差異化培訓、個性化表達、靈活授課等優勢贊不絕口,認為其表現出市場機制對公立教育的“補位”作用。
輿壇眾說紛紜,事實無法回避——教育市場這塊“蛋糕”,正越做越大。相關調查顯示,2019年中國K12教育培訓行業市場規模已超8000億元,其中課后輔導細分市場占比約六成,市場規模約4700億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教育培訓行業全面轉戰線上,當初網課和付費問答等“星星之火”,如今已成燎原之勢。
早在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為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構建總體框架,但時至今日,教育機構野蠻生長,家長仍然趨之若鶩。催生教育市場亂象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有知乎網友曾如此解釋——就像看電影時,為了獲取更好的視野,一個人先站起來了,被他擋住的人也不得不站起來,最后大家都不得不站起來看電影。誰在供養“學而不思”的培訓機構?評價體系難辭其咎。毋庸諱言,各類標準化考試仍然是當前最有效的“指揮棒”。從小升初到研究生選拔,學生和家長如同打怪升級,一路“考”驗不斷。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選報各種“加餐”課和提高班,也就不足為奇了。
物有其本,事有其源。部分市場化教育機構雖然亂象不斷,卻仍然賺得盆滿缽滿,這歸根結底還是導向問題。對于市場亂象,我們自然要重拳出擊、祛邪扶正;但對于“指揮棒”問題,則需要有關部門廣泛調研、深入思考。只有如此,“立德樹人”的教育之船才能行穩致遠。(悅連城)
責任編輯:盧彬彬
關鍵詞: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