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更是我們面向全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隨著扶貧開發工作進入攻堅階段,越來越多的扶貧項目和資金下撥到基層,為廣大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堅實基礎。這本是惠及廣大貧困群眾的大好事。但是,一些基層干部特別是村干部卻頻頻將黑手伸向扶貧領域,打起了貧困群眾“救命錢”的主意,扶貧領域的腐敗風險正在上升,扶貧領域的腐敗問題不容忽視。
“扶貧腐敗”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部分違規者或因為法治觀念淡薄,或因為鄉土人情羈絆,或因為現代治理經驗欠缺,造成許多本可以避免的失誤;在扶貧資金、項目增多的過程中,村務公開、村監會監督等事務公開和監督機制運行不暢,村務議事程序不嚴,財務管理制度不嚴,存在監督滯后、缺位、錯位現象;改革不及時不徹底,導致原有的一些體制機制漏洞和深層次弊端逐步顯現等。無論是什么原因,扶貧領域腐敗問題損害的都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啃食的都是群眾的獲得感,揮霍的都是基層群眾對黨的信任,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著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如若不從快從嚴懲治,就會使群眾對于黨的信任大打折扣,極大動搖黨的執政根基。
扶貧領域容不得任何腐敗。查處扶貧領域腐敗行為,只能有一個態度,就是“零容忍”。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切實履行好監督責任,始終把查處扶貧領域違紀違規問題作為監督執紀問責的重點,以“精準”理念緊盯扶貧資金管理和使用、扶貧對象識別、扶貧項目審批與實施等關鍵環節,對扶貧領域腐敗嚴查快處,強化問責追責,正是釋放出嚴懲扶貧領域腐敗的信號,彰顯了為精準扶貧保駕護航的決心。
當然,針對扶貧腐敗,除了態度上的“零容忍”,更需要體制機制層面上的“零失察”。要讓一些低收入群體和偏遠地區群眾切實享受到發展的成果,讓廣大群眾對經濟發展有更多的獲得感,這些都需要責任落實機制到位、保障監督機制完善。比如完善扶貧資金監督管理機制,建立扶貧資金臺賬和信息庫,對資金管理使用的每個環節開展職務犯罪風險排查,完善權力監督與制約機制,暢通群眾監督舉報渠道,在扶貧領域形成不敢貪、不能貪、不想貪的社會氛圍。
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救命錢”,容不得起貪念、玩貓膩。加強扶貧領域黨風廉政建設,整治和查處扶貧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必須始終保持零容忍“滅蚊拍蠅”的高壓態勢,確保扶貧資金精準扶貧,讓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真正打贏脫貧攻堅戰,進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宛詩平)
責任編輯:岑 東
關鍵詞:
| 下一篇